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。一年來,東源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認真落實省委“1310”具體部署及省政府工作要求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堅決扛起河源綠色崛起主力軍的使命任務??v觀全年,經濟發展整體呈穩中向好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,社會各項事業平穩發展,民生保障穩固有效。
一、綜合
據初步核算數據,2023年,東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6785萬元,同比增長5.4%,增速比全市(4.0%)高1.4個百分點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.8:38.8:43.4調整為18.8:38.6:42.6,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1195萬元,同比增長9.9%,占比提升個1.0百分點;第二產業增加值701056萬元,同比增長5.8%,占比降低0.2個百分點;第三產業增加值774534萬元,同比增長3.2%,占比降低0.8個百分點。
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:一是2023年,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,全球通脹水平仍處高位,地緣政治沖突加劇,外部環境的復雜性、嚴峻性、不確定性上升;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,鄉鎮聯城帶村功能有待提升,農村發展基礎仍然薄弱;三是縣城繁榮商圈仍未全面構建;四是產業平臺能級還不夠強,土地、人才、能耗等制約依然趨緊;五是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。
二、農業
農業經濟增勢良好。2023年,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產值543065萬元,同比增長10.4%,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47042萬元,同比增長10.0%。
全年新增或投產農業項目72個,其中種植類項目44個:蔬菜10個,水果5個,茶葉6個,花卉1個,板栗1個,經濟作物12個,糧食9個。養殖類項目28個:生豬7個,肉牛1個,家禽7個,漁業13個。
農業產品產量整體穩定。全年大豆產量1581噸,同比增長4.9%;花生總產量22548噸,同比下降0.3%;甘蔗產量26061噸,同比下降0.7%;水果產量49891噸,同比增長10.4%;谷物產量149910噸,同比下降0.1%;茶葉產量2460噸,同比增長8.8%;畜牧業肉類總產量50938噸,同比增長18.3%;水產品產量13685噸,同比增長9.4%。
農業生產條件保持穩定。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63295畝,農業柴油使用量7612噸,化肥施用量(折純量)11744噸,農藥使用量330噸。
三、工業和建筑業
工業經濟增長平穩。年末,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6個,其中本年新上規企業19個。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3304萬元,同比增長3.4%,增速比全市(3.7%)低0.3個百分點。
建筑業持續發力。年末,在庫資質內建筑業企業41個,全年完成建筑業產值401147萬元,同比增長12.9%;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59189萬元,同比增長13.0%。
四、固定資產投資
2023年,全縣工業投資市場保持平穩發展,部分投資領域實現較快增長。年末,全縣在庫投資項目317個(含房地產項目),其中本年新入庫項目199個,新入庫項目中五千萬以上項目54個。
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同比增長13.2%,增速比全市(11.0%)高2.2個百分點。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.7%;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32.0%。
房地產銷售市場持續低迷。全年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9.1%;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3.2%。
五、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務
公路狀況穩步發展。2023年末,全縣等級公路4031.12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155.45公里,一級公路6.29公里,二級公路176.37公里,三級公路546.78公里,四級公路3146.34公里。
水路運輸保持穩定。2023年末,全縣擁有旅游船舶25艘,2162客位;客班船5艘,400客位;客運快艇8艘,80客位。
郵電業務發展良好。2023年,全縣郵政業務總量12047萬元,同比增長18.7%;電信業務總量32943萬元,同比增長14.5%。
六、市場消費
商品消費市場平穩增長。2023年,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8031萬元,同比增長7.6%,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(2.4%)5.2個百分點。年末,全縣在庫限額以上商貿業單位41個,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21個,其中批發業11個,零售業10個;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單位20個,其中住宿業10個,餐飲業10個。
七、對外經濟和旅游
外貿經濟較為疲軟。2023年,全縣完成進出口總額35.6億元,同比下降30.1%。其中出口總額33.5億元,同比下降29.9%;進口總額2.1億元,同比下降32.3%。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714萬元,同比下降76.6%。
文旅融合發展持續深入。嘟嘟房車、貝拉小鎮等文旅項目有序推進,完成自駕游房車營地建設3個,自然里、言嶼等網紅露營地6個,文旅新業態不斷涌現。南園古村景區、嘯仙故里文化旅游區、仙湖茶園旅游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。開展東源縣2023年十大“最佳人氣民宿”評選活動,促進民宿提質增效。
八、財政、金融和保險業
財稅收入持續穩定。2023年,全縣完成一般財政預算收入138937萬元,同比增長9.5%;全縣組織稅收收入165224萬元,同比增長32.7%。
金融信貸運行穩健。年末,全縣金融系統存款余額1903536萬元,同比下降0.5%,增速比全市(6.2%)低6.7個百分點;金融系統貸款余額2375726萬元,同比增長9.3%,增速比全市(4.4%)高4.9個百分點。
保險業保持平穩發展。據初步統計,全年主要保險機構保費收入28604萬元,其中人身保險12212萬元,財產保險16392萬元;各項賠款及給付12551萬元,其中人身保險2706萬元,財產保險9845萬元。
九、教育事業
教育事業平穩發展。2023年,全縣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8.9%,義務教育鞏固率98.6%,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.1%;基礎教育校園總數157個,其中幼兒園71個、小學55個、初中26個、高中3個、特殊教育學校1個、專門學校1個;基礎教育班數總計1956個,其中學前教育422個、小學962個、初中352個、高中211個、特殊教育學校5個、專門學校4個;全縣在校學生68409人,其中學前教育11348人、小學30122人、初中16081人、高中10695人、特殊教育91人、專門學校72人;當年畢業生總數17931人,其中學前教育4984人、小學5072人、初中4597人、高中3265人、特殊教育13人。
十、文化、衛生和體育
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。開展“2023東源非遺年”系列活動,新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個,認定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個、代表性傳承人8名;完善33處市、縣級文保單位“四有”工作,完成26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,推進革命遺址修繕布展2處,文化傳承與保護成效明顯。持續推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質增效達標建設,縣圖書館成功創建國家級一級館,建成圖書共建服務點16處,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。結合“我們的節日”“送戲下鄉”等主題,舉辦公益培訓班、全民閱讀、流動展覽等文化惠民活動200余場次,惠及群眾60萬余人次,成功舉辦縣第二屆廣場舞表演賽,原創客家音樂作品《追龍》榮獲2023廣東省第六屆客家新民歌“十佳歌曲”獎,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有效提升。
衛生醫療事業發展持續平穩,縣、鎮、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完善。2023年末,全縣各類衛生機構共計381個,其中醫院4個,衛生院21個,其它衛生機構356個;病床數2481張;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688人,其中執業醫師509人、執業助理醫師373人、注冊護士1310人。
群眾體育迸發活力。組織舉辦2023東源縣鄉鎮男子籃球聯賽,藍口鎮、燈塔鎮等8個鄉鎮開展鄉村籃球聯賽,掀起村“BA”籃球聯賽熱潮。組隊參加市男子籃球聯賽喜獲亞軍,組隊參加市青少年錦標賽,獲得34枚金牌。
十一、環境保護
2023年,全縣持續深入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,扎實開展綠美東源生態建設“六大行動”,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.7%;省、市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、優良率均為100%,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、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%。深入開展“千塘萬渠”清淤行動,新豐江水庫、東江干流監測斷面水質保持地表水Ⅰ、Ⅱ類標準。
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。2023年,全縣能源總量同比增長9.6%,單位GDP能耗同比增長4.0%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長5.7%,單位GDP電耗同比下降1.4%。
十二、人口與人民生活
人口統計指標持續穩定。2023年,按衛健部門常住人口統計口徑計算,全縣出生人口2477人,出生率為5.65‰;死亡人口2506人,死亡率為5.72‰。
年末全縣戶籍人口584698人,按城鄉類型分,城鎮人口95750人,鄉村人口488948人;按人口性別分,男性301088人、女性283610人。
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。2023年,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7元,同比增長8.2%;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1元,同比增長6.4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,同比增長8.7%。
2023年,全縣擁有各類社會福利院1個、敬老院(養老院)13個。城鄉困難群眾生活救助標準穩步提高,截至2023年12月,東源縣共有特困供養對象2492人,供養標準農村為每人每月1020元,城鎮為每人每月1436元,全年發放特困人員供養金3077.03萬元。全縣低保對象有6719戶16438人,其中農村低保對象6390戶15659人,城鎮低保對象329戶779人。全市城鎮低保標準為897元/人·月、低保補差為676元/人·月,農村低保標準為637元/人·月、低保補差為311元/人·月,全年發放城鄉低保金10598.71萬元。
注:1、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,年報數據請參照《東源統計年鑒》。
2、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、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等指標數值按現行價計算,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