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航菜單

青島市“十四五”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

  青島市“十四五”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

  制造業是青島立市之本、強市之基。“十四五”時期是青島全面開啟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,也是青島制造業乘勢而上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五年。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市,打造“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”,重塑青島制造新優勢,再創青島制造新輝煌,根據《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,結合我市實際,制定本規劃。

  一、發展形勢

  (一)發展成就

  “十三五”時期是青島制造業轉型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,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,全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制造強國、制造強省戰略部署,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,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,全面發起“高端制造業+人工智能”攻勢,加快新舊動能轉換,推動產業轉型升級,制造強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,為“十四五”時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
  1.工業運行穩中有進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,全力以赴穩增長、提質效,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.5%。2020年,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4.9%;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589.3億元,利潤總額531.6億元,均居全省首位。三度獲評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,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。

  2.產業結構持續優化。全面發起“高端制造業+人工智能”攻勢,進一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,新舊動能轉換邁出堅實步伐。2020年,高技術制造業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10.8%和55.5%,分別比2015年提高2.7個和11.3個百分點。“7+N”重點產業[1]強勢崛起,占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78.6%,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5.5%,支撐作用顯著增強。

  3.創新能力顯著提升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制造業發展的第一動力,組織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近1.5萬項,新增首臺(套)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核心零部件94項,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樣車下線,集成電路制造填補省內“缺芯”空白。累計創建15個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、30個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、5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;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396家,數量占全省30%,較“十二五”末增長近4倍。

  4.企業活力不斷增強。啟動實施新一代“青島金花”培育行動,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956家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274家;累計培育17家國家級、26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以及47家全國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112家市“隱形冠軍”企業;擁有2家世界品牌500強企業和10家全國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。即墨區、青島西海岸新區、萊西市先后獲評全國消費品“三品”戰略示范城市,入選數量居全國首位。

  5.兩化融合成績斐然。立足打造“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”,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。全市示范培育11個工業互聯網平臺、41家智能工廠、410個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;卡奧斯蟬聯全國“雙跨”工業互聯網平臺之首,海爾、青啤入選全球“燈塔工廠”,“上云用云”企業1.5萬家,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93.4,比2015年高出19.4個點。榮膺第5個中國軟件特色名城,獲批引領創建國家(濟南-青島)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、國家(山東半島)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區。

  6.產業集聚彰顯實力。深入實施產業集聚區創建提升行動,遴選14個市級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,加快差異發展、特色發展、集群發展。新能源汽車、電力裝備等6個產業集群入選全省“十強”產業“雁陣形”集群,智能家電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,家電及電子信息、軟件和信息服務、船舶與海工裝備等3個產業示范基地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,數量居同類城市首位。

  7.綠色制造扎實推進。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,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,27個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、172個綠色設計產品入選國家綠色制造名單。深化“畝產效益”評價改革,對工業企業進行分類綜合評價,推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,激勵和倒逼企業轉型升級。實施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,有序引導化工企業搬遷改造、進區入園,實現安全綠色、集約高效發展。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“十二五”末累計下降27%。

  (二)形勢研判

  “十四五”時期,國內外發展環境復雜多變,全球制造業發展版圖面臨深度調整,產業鏈和供應鏈格局快速重組,制造業發展動力、生產模式、要素配置等正在發生深刻變革,這既為青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新機遇,同時也帶來極為嚴峻的新挑戰。

  從國際看,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加速突破期,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生物技術、新能源技術、新材料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交叉融合,催生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競相迸發,為我國制造業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。同時,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全球產業格局面臨重構,制造業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,貿易保護、技術封鎖、疫情沖擊等加速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、本地化調整,我國制造業高端邁進面臨“雙向競爭”壓力,參與國際循環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加大。

  從國內看,我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,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,國內國際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,產業和消費“雙升級”步伐明顯加快,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、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同時,我國制造業發展仍面臨供給質量不高、產業基礎能力薄弱、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、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增強等突出問題,而“碳達峰碳中和”戰略的提出又將進一步加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。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,仍然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。

  從我市看,制造業發展基礎雄厚,產業門類齊全,具有中國-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、中國(山東)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迭加優勢,擁有國家(濟南-青島)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、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區等一批先行先試政策,具備在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中率先走在前列的優勢基礎。但同時也應看到,我市制造業發展仍然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攻堅突破期,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依然存在基礎地位不牢、迭代升級不快、內生動力不足、集聚效應不強、要素利用效率不高、產業鏈競爭力和供應鏈穩定性亟待提升等問題。如何加快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,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產業競爭中率先突圍,成為“十四五”時期我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亟需破解的重大課題。

  面對新形勢新變化,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,保持定力、凝聚合力,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戰略,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、于變局中開新局,錨定目標,持續發力,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。
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 凡注明為博縣網原創作品的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;源于網絡的作品,若對您造成了侵權,請聯系本站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處理。

本文地址:/zxguihua/huadong/2022-04-30/224.html

收藏此文 贊一個 ( ) 打賞本站

如果本文對你有所幫助請打賞本站

  • 打賞方法如下:
  • 支付寶打賞
    支付寶掃描打賞
    微信打賞
    微信掃描打賞
留言與評論(共有 條評論)
驗證碼:
二維碼
精品aⅴ免费大片久久,久久国产精品91AV,国产一二三区精品亚洲美女,精品免费视在线观看